新闻动态
守住底线!香港如何避免成为下一个“加拿大”?
最近加拿大因为印度裔移民的“反客为主”闹得沸沸扬扬。在温哥华街头,印度裔举着“白人滚回欧洲”的标语游行,甚至有人提议把加拿大改名“新印度”。冲突的导火索不只是文化差异,还有移民政策失控带来的社会撕裂——印度裔人口十年内激增326%,占加拿大总移民近六成,甚至开始影响政治格局。而在香港,印度裔社群的历史可追溯至开埠初期,目前虽占比不高,但南亚裔人口已超6万,且部分群体高度聚居。加拿大的例子,或许能给香港敲响一记警钟。
加拿大的教训就摆在眼前——放任移民政策,结局可能是“请神容易送神难”。
第一,文化冲突不是“包容”就能化解的。
在加拿大,印度裔的“抱团”直接改变了社区生态。白人居民抱怨“午休被庆典噪音吵到崩溃”,沙滩变成“露天厕所”,连公司管理层都被印度小圈子垄断。这些矛盾不是一句“多元文化”就能掩盖的。香港的重庆大厦已是南亚裔的“小印度”,若未来人口持续膨胀,类似的文化摩擦只会更尖锐。
第二,政治话语权争夺早已暗流涌动。
加拿大印度裔甚至推出了总理候选人,喊着“驱逐50万非法移民”的口号收割选票。更荒诞的是,他们用“印第安人=印度人”的谐音梗,宣称北美“自古属于印度”。这种逻辑看似可笑,却暴露出移民群体对身份认同的极端化倾向。香港的印裔虽未如此激进,但若人口比例突破临界点,谁能保证不会有下一个“本土优先”运动?
第三,政策制定者别当“甩手掌柜”。
特鲁多为了选票和经济,大开移民闸门,结果让加拿大成了“印度人口红利”的接盘侠。香港目前对南亚裔的政策相对审慎,但面对全球劳动力争夺战,难保不会步加拿大后尘。尤其要警惕“以移民填劳动力缺口”的短视思维——加拿大医疗和住房危机,恰恰是低技能移民激增的恶果。
加拿大的故事告诉我们:移民不是数字游戏,稍有不慎就会点燃社会火药桶。香港的多元底色值得守护,但前提是守住政策的底线——既要尊重少数族裔的贡献,也要防止单一群体“量变引发质变”。与其等到街头标语变成“香港属于印度人”,不如从现在开始思考: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多元共融?
#百度带货春令营#
